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知识 > 正文

百家廊:書信中的文學之「犁」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5/29 1:06:40 人气: 标签:书信的知识

  《朗讀者》、《信中國》節目後,在內地掀起一股文化。不寫信的時代,我們卻被書信打動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讀過孫犁先生《芸齋書簡續編》後,我找到了答案,應該是真情的流露,鮮活的日常和儀式感,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們所匱乏的正是這種文化滋養。

  最初,我奔波在各大圖書館借閱《芸齋書簡》,均沒有此書的蹤影,再去書店或網購,只有《芸齋書簡續編》,雖然深感遺憾,但書到手的剎那,還是心生滿足的。輕輕翻閱,恍若孫犁先生的話語猶在耳畔回響,叫人悵惘。書信是生活的鏡子,是人格的映照,魯迅就曾說過:「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的簡潔的註釋。」很多時候,書信也是一種補充,在他作品中沒有讀懂、存在疑惑的地方,大都能從書信中找到出口,叫人思一下子明朗,有利於領悟作者的人格。

  書信寫人生,經典永傳誦。「真正想成為一個藝術家,必須保持一種單純的心,所謂赤子。有這種心就是詩人,把這種心丟了,就是妄人,說謊話的人。保持這種心地,可以聽到天籟地籟的聲音。」《芸齋書簡續編》延續孫犁文筆的真、摯、樸,「我寫到的都是我見到的東西」,也能窺見他對語言錘煉的不變初心,「從事寫作的人,應當像追求真理一樣去追求語言,應當把語言大量貯積起來。應當經常把你的語言放在紙上,放在你的心裡,用紙的砧,心的錘來錘煉它們。」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尤其是對文學新人和業餘作家的扶持,他的書信也是文學的課堂。

  在給冉淮舟的信中,他傳授經驗,「文章以氣為主,當寫時不能無鋒芒,最好於心平氣靜時,多做幾次修改,這樣則義正而詞有含蓄,最為妥當,亦經驗也」;不僅指導寫作,還贈書,「淮舟,我想再贈送你一點書,茲送上一百元,請你自己選購,微薄的很,敬希哂納。」給白洋淀地區業餘作者曹彥軍的信,他傳授寫法,「學習寫作,要『取法乎上』,不能只看報紙雜誌上的文章,要讀些好書,要做筆記,要打開眼界,你在農村,生活是有的,就是看書的機會少,在這方面,要大開眼界,然後才有能力,才有辦法。沒有不多讀書,就能寫好文章的人。」缺點他指出來,優點他會鼓勵,讀了萬振環的兩篇小說《虔誠》、《菊妹》後,他稱讚道,「小說以描寫、敘述、對話為主,而構成篇章。在這三方面,我認為你都做得很好。語言不煩絮,敘述簡潔,描寫也適當,在文字上的修養,你都是很好的基礎。」

  孫犁對新人的扶持令仰望,我經常想,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現代人又為何如此津津樂道?或許有兩件小事能夠說明。當年孫犁從幹校回到天津日報社不久,就從堆積如山的中發現兩篇小說《鞭聲清脆》、《團結花開》,他興奮不已,立即送審,並給作者寫了一封激動的回信。副刊以兩個整版刊發,引發轟動。飛雁最初時以「曾伏虎創作組」的名義,他頂富農子弟的帽子,稿子再好,政審也通不過,這是當年的實情。報社給他回信,覺得這像組織的名字,希望改成一個筆名,他從《毛澤東詩詞》中選用了「飛雁」,孫犁先後給他寄過四封信,沒有因怕受牽扯、惹麻煩而忽略。

  另一件小事,是孫犁在給賈平凹回信時,正好手邊有一南方贈閱小報,就隨手引用一句,卻引來一場三年之久的筆戰攻擊。「現在這些名家,是吃捧奶長大的,只能聽好話,從來也沒碰見過這個,就火冒三丈,語無倫次」,「他們的文章,也只能做到這些,因為捧奶,並不是一種有益健康的食品,吃多了只能使人虛弱」,「病句的糾纏」折射出文壇風氣不好,更凸顯出他的坦蕩無偽、崇高正直。在給韓映山的信中他叮囑,「發表信件,注意不要妨礙別人。」他站成一棵大樹,磊落,自然會影響到年輕人。因此,每讀到大家的評價,我對孫犁的心更加了,「孫犁同志的作品喚醒了我對生活強烈的美感,打開了我的美學的眼界,提高了我的審美觀點(劉紹棠語)」,「如果說我的文學生命孕育於童年的鄉土,那孫犁晶瑩剔透的作品是誘發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催生劑(從維熙語)」,他是掌燈者、引人,更是文學界的一面旗幟。

  作家的生活也並非沒有煩惱,孫犁面臨體弱多病的困擾,「人不能與病爭」,「要想寫《鐵木後傳》,需要重新下鄉,要想整理《風雲》三集,需要很強的腦力,這兩條都走不通。而且,即使只是這樣對稿本發呆了兩天,也還加重了病症。」他沒有迴避自己的無力,更沒有掩蓋心力的衰退,「紅樓夢文章,《人民文學》今天電話,他們不用,已支援《文藝報》。我說,文章寫的不好,不用就退還,不必轉讓。」他的生活環境之惡劣,讓人意想不到,「寫些短文吧,於是濡墨鋪紙,坐了一會兒,原來像停息了的馬達一樣的腦筋,好像有些開動的意思了,這次遇到的障礙,是屬於客觀方面的。」鄰居孩子踢毽子的嬉鬧聲、保母高調門的喊叫聲、妻子給雞剁菜的「光光光」聲,使他難以安靜,但他沒有放棄,「我就又在一個風雪天,一切障礙,放開收音機,用高調的梆子抵制左鄰右舍,甚至四面八方的嘈雜的聲音,來寫這篇後記了。」苦中作樂,讓人既疼惜又。

  無論是《書衣文錄》、《孫犁書話》、《耕堂劫後十種》,還是《芸齋書簡續編》,他堅持做的是研讀書籍。比如,「看《給契科夫的信》一書,這真是一本最好的作家的傳記,從其中我了解契科夫的為人」;再比如,「現在繼續讀《綱鑒易知錄》,這個書名,在過去,我是從來也沒有放在眼目裡,讀起來卻是一部很好的歷史書,主要是編入了很多名人的言行,有很多好文章的節錄。」「我平日買書,多係平常賤值之本,藉以瀏覽長些常識,非如一些名人之搜採古物,冒充書法也。」鐵凝在懷念孫犁時說,「我的心裡總是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簡單、整潔的居室,昏黃的燈光下,一位面容溫厚的老人細心地清潔、修補殘缺的書頁,包上書皮,然後題寫書名、作者、卷數於書衣之上。常常,他也會對虛空處嘆一口氣,寫上幾行文字......這燈下修書的老人形象,竟是無數中國傳統知識的一個剪影。」《耕堂劫後十種》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後絕響,我讀過其中幾本,讀得不夠精細,但能夠感受到躍動的赤子,那隻文學之犁緊貼大地、簇擁人民,直立行走,勤耕深耕,永不停歇。

  文章延伸关键词325游戏 华人捕鱼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