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专访中国建筑巴基斯坦公司董事长肖华: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同一条、同一个家”新典范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9-12-23 15:24:31 人气: 标签:中国建筑总公司

  中国建筑在巴基斯坦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自1984年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已经35年了。1992年成立巴基斯坦代表处,2012年正式成立中国建筑巴基斯坦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接实施了贾姆肖罗电站、费萨拉巴电站、枭龙JF-17飞机建线、拉合尔软件科技园、人马座酒店、泰国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际新机场航站楼,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的PKM高速公项目,等等一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的工程。12月6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访了中国建筑巴基斯坦有限公司,并对董事长肖华进行了专访。

  肖华,中国建筑巴基斯坦有限公司党委、董事长,中建PKM项目党委、总经理,武汉大学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扎根建筑工程领域多年,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建筑巴基斯坦有限公司紧跟国家“一带一”,服务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积极贯彻总公司和三局海外战略,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最大的交通基建项目。

  记者:肖董您好,首先祝贺中国建筑承担的PKM M5 段在11月6日中巴经济走廊第九届联委会会上成功举行通车剪彩仪式。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M5 建设过程?

  肖华:建设一条从北部重镇白沙瓦到南部卡拉奇的高速公,一直是巴基斯坦人民的梦想。2013年,习提出“一带一”,掀开了世界发展进程的新一页。2015年12月22日,中国建筑以EPC模式签约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苏库尔-木尔坦段)。项目全长392km,合同额28.89亿美元,工期3年,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支持,是“中巴经济走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一带一”重点开局工程之一。2016年5月,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苏库尔地区举行开工典礼,2016年8月5日,业主正式下发开工令,开始计算工期。为施工速度,全线个月通车。2019年7月22日,项目提前两周竣工。2019年11月5日,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第九次会议期间成功举行通车仪式。目前项目全线通车。

  记者: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道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亲历者,您如何看待中巴经济走廊给巴基斯坦带来的变化?

  肖华:PKM项目连接的木尔坦和苏库尔是巴基斯坦重要城市。木尔坦是芒果、椰枣等经济作物主产区,苏库尔则是重要交通枢纽。项目的建成将两地通车时间从11个小时压缩至4小时以内,直接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为中巴两国互联互通发挥积极作用。公司注重与当地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让沿线居民得到实惠。

  一是带动了沿线产业与经济发展。项目建设需用土方8812万立方米,碎石1500万立方米,柴油5.25亿升,钢材约19万吨,水泥约75万吨,此类物资项目均从当地采购。同时,项目与当地合作开发取土场531个,采石场129个,促进了当地土石方开采、运输、销售等产业发展;给当地材料供应商、机械租赁商等支付工程款1485亿卢比,涉及当地企业逾千家,带动了当地经济及周边产业的发展;按向巴基斯坦当地缴纳税费,为改善当地财政状况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培训机会。项目建设高峰期聘用当地员工28900余人,通过周边产业辐射,创造了一大批就业机会。开设“PKM大讲堂”,每周组织各类项目管理知识培训,与当地部门机构配合,针对项目现场特种作业人员举行特种作业培训并颁发证书。先后为巴基斯坦培养了4500余名设备操作人员,2300余名管理和技术人员,一大批靠天吃饭的当地农民转变为巴基斯坦现代产业工人。

  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当地。针对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项目累计为沿线村落修筑便民道便民道79.6公里,桥梁20座、水井62口、水渠300余条,为当地生态,保障动物迁徙,修建函道管涵920道,总长超4万米。项目团队修缮沿线学校,组织医疗队,为乡村1000多人次提供义诊服务。活跃在当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积极参与各类事故现场救援。还援助8名巴基斯坦大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深造,承担4年的学费、生活费、保险等费用150多万元人民币。

  肖华:巴基斯坦项目存在安保形势严峻,资源匮乏、高温酷热等诸多困难,但中巴两国建设者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这片热土演绎着“铁哥们”并肩奋斗的生动故事,谱写了“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友谊篇章。中国建筑将继续服务“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为提高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跨文化交流是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课题,邀请当地员工去中国参加运动会以及资助巴基斯坦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等都是成功的尝试,请问中国建筑是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员工交流的,包括教文化的相互融合?

  肖华:中国建筑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包容原则,力求带动更多人员、更多社会力量相融共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共同营造“家”文化。

  一是尊重当地教和文化习俗。公司出资在PKM项目沿线多个清真寺,方便巴籍雇员做礼拜;为满足巴籍雇员定时喝奶茶的习惯,项目配备了专职茶童。制定了《中方员工行为准则》、《十条》等,严格规范中方人员行为,尊重当地风俗民情;制定《属地化员工管理办法》,规范用工关系,平等对待巴籍员工。

  二是注重加强中巴文化的融合。项目为巴籍员工提供了专用食堂、巴籍厨师,按照当地习惯配备生活用品;每逢中巴方节日,项目部都会为巴籍员工送上节日的慰问与祝福;为巴籍员工制作唐装、给中方员工定制巴服,中巴传统节日统一穿民族服装,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项目安排专人给巴籍员工教象棋、围棋等中国文化色彩浓郁的游戏,巴方员学工中文、用筷子,让巴籍员工在娱乐中接受、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从而建立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家。

  三是营造“同一条、同一个家”文化。每个季度开展中巴员工“ONE ROAD ONE FAMILY”座谈会,组织开展“最佳融合”单位评比;组织系列交流学习活动,比如邀请巴方员工学习中国书法,派出巴籍员工赴武汉参加三局“争先杯”羽毛球赛。在开斋节、日、宰牲节等巴方盛大节日,与巴方开展各类联谊活动;通过互赠礼物、交互体验对方习俗、体育比赛等多种方式,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共建中巴员工“大家庭”。

  肖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建筑秉承和发扬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在推动“以道相联、促相通”的过程中,识别存在的教文化、思维、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注重文化融合、共建共享,找准“适应他人”和“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致力在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中发挥“设施互通”作用的同时,做好春风化雨的“通心工程”。

  中国建筑在巴基斯坦市场开拓中,努力加强与在巴中资企业合作和当地有实力的公司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宣传“一带一”思想和中巴两国的深刻友谊,让当地理解和体会到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时局变化,积极同驻巴、馆以及巴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自觉接受使的指导,正确地开展工作。

  中国建筑将积极践行国家、服务外交大局,在有关部委的指导下把“相通”工作做实、做透、做出成效,切实做到“以道相联,促相通”,致力于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同一条、同一个家”的新梦见钱被盗典范。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